中国政法大学关于进一步加强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政大发[2005]27号)

作者:实验教学中心 | 时间:2005-05-01 04:37

  为了进一步加强本科教学工作,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根据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1]4号)和《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教高[2005]1号)的文件精神,结合我校实际情况,提出如下意见。

  一、明确指导思想,确立本科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

  学校的办学指导思想是,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坚持学术立校、人才强校、特色兴校、依法治校,坚持科学办学、民主办学、开放办学,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本位,继承优良传统,深化教学、科研和管理体制改革,推进理论、制度和机制创新,提升学校的核心竞争力,把我校建设成为多科性、研究型、开放性、特色鲜明的世界知名法科强校。

  全校进一步统一到办学指导思想上来,牢固确立本科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贯彻“巩固、深化、提高、发展”的工作方针,自觉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努力形成学校重视教学、经费保障教学、管理服务教学、教师投入教学的良好氛围,切实将本科教学工作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重中之重。

  二、切实加强本科教学工作的领导

  学校和各教学单位要制定有关政策和措施,把提高本科教学质量作为评价和衡量学校和部门工作的重要依据。学校和各教学单位党政一把手要亲自抓教学质量,统筹规划和建设各项教学工作,把主要精力真正投入到教学工作上来,把质量意识落实到具体工作之中,及时研究解决本科教学工作中的新情况、新问题,不断推进本科教学的观念创新和工作创新。

  学校书记、校长及其主持下的校党委常委会和校长办公会是学校教学质量保障的领导决策机构,学院院长(教学部主任)主持下的院务会(部务会)是院级教学质量保障的领导决策机构。校长办公会和各学院院务会每次会议都应当有本科教学议题并优先讨论。学校每年召开一次全校规模的本科教学改革研讨会,各学院每学期召开一次全院规模的本科教学改革研讨会,及时研究解决本科教学工作中的新情况、新问题。

  学校在教学质量保障中,充分发挥各级教学指导委员会规划、指导、审议和评价的作用。

  三、加大教学经费投入,加强教学条件建设

  学校的各项改革措施及资源配置要优先保证本科教学需要,切实把教学工作作为经费投入的重点,多渠道增加投入,加强教学基本建设,不断改善办学条件,保障本科教学工作的有效开展。学校每年在预算内增加教学经费,保证生均经费有所增长,各项教学经费要达到教育部本科教学优秀评估的标准。学校在申报专项经费时要优先安排与教学有关的项目,经费投入每年要保证增长,四项经费要保证不低于学费收入的30%。学校从各院部等创收单位上缴经费中拨出20%用于教学,各院部的创收收入应将不少于30%的经费用于改善本院部教学条件。

  学校有计划、有重点、分步骤地加强教室、公共实验室、专业实验室、图书馆、校园网络设备、体育设施等教学设施建设,不断改善办学条件,充分满足教学需要。

  学校严格执行教学经费使用规范制度,建立定期检查、公布教学经费投入使用情况,确保教学经费足额到位和充分有效利用。

  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学水平

  师资队伍建设是学校的主体工程。学校根据学科发展和教学工作需要,制定和落实师资队伍建设规划,加大师资队伍建设力度,积极引进人才,加强在职教师的培养,努力建设一支素质精良,年龄、学历、学缘、职称结构合理,充满活力,具有良好师德师风和创新能力的教师队伍。

  学校明确教师工作规范,确保教师将主要精力投入教学工作。严格新任教师的资格审核、试讲及岗前培训制度,完善教师工作规范和师德、师风规范,制定科学的教师职称评聘制度,健全教师学术交流与进修制度,创造条件为教师提供社会实践与代职锻炼的机会,学校建立激励机制,保护并不断提高教师教学积极性,发挥教师在人才培养中的主导作用。

  学校在35岁左右的青年教师中选拔50名优秀教师作为业务骨干培训的重点对象(主要针对专业必修课教学),进行重点培养。学校设立教学高级访问学者专项经费,建立教学高级访问学者制度,每年资助10-20名教学骨干到国外一流大学研修。

  五、强化教学工作制度,完善教师教学考核机制

  学校强化教学管理,严肃教学纪律,严格执行教学责任事故认定和处理制度,确保教学工作正常秩序。学校坚持教授、副教授为本科生上课的基本制度。完善教师教学工作与教学效果考核机制及优秀教学评价制度,表彰奖励在教学工作中做出突出贡献的教师。在教师岗位聘任中实施教学工作一票否决制。

  学校将教授、副教授承担本科课堂教学工作的业绩和成果作为教师职位聘任的必要条件,连续两年未完成本科课堂教学工作任务的,不再聘任其担任教授、副教授。

  学校完善教师教学工作与教学效果考核机制及优秀教学评价制度,表彰奖励在教学工作中做出突出贡献的教师。鼓励和推进名师上讲台,积极聘请国内外著名专家承担讲课任务或开设讲座,在教师授课当中引入竞争机制。

  学校建立学术休假制度。连续四年在本科教学第一线工作,完成教学工作量,积极开展教学研究,教学效果优良的教师,可以在学校整体安排下享受半年学术休假。

  学校每两年评选一次优秀教学成果奖。学校对国家级、省部级优秀教学成果奖的获奖者给予对等奖励。

  六、深化教学改革,创新人才培养过程

  学校根据社会发展需要和学校发展总体目标以及办学条件进行专业规划和设置专业,优化专业结构,逐步形成以主体专业(法学)、关联专业(政治学、社会学)和支撑专业(其他)有机联系,特色鲜明、布局合理、结构优化、协调发展的专业体系。

  学校坚持走复合型人才教育之路,以人才培养目标为依据,着力于提高学生的核心竞争力。各专业要进一步明确专业定位和凝练人才培养特色,科学制订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案并严格组织实施。

  继续开展和改进双专业双学位模式,继续推进国内名校交换交流人才培养模式和本硕连读培养模式,进一步完善学分制,建立与学分制配套的导师制。学校重点将国(境)外名校交换交流培养模式作为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主要方向。

  七、优化课程体系,建设精品课程

  学校根据专业培养目标,构建科学、完善的课程体系,优化课程整体结构,完善专业知识构成。要明确各类课程在人才培养方案中的性质、地位及目标,有计划、分阶段、分层次地进行建设。鼓励教师一人多课,积极开发新课程,鼓励开设交叉性、综合性和创新性课程,特别鼓励跨院系、跨学科、跨专业开设课程。

  学校以精品课程为切入点带动课程建设,形成教学精品。完善课程建设激励机制和评估机制,将精品课程认定为科研成果,并按相应等级给予负责人和参与教师相应的奖励。学校采取倾斜措施,鼓励教师积极申报市级、国家级精品课程。

  学校加大研讨类课程、案例类课程、双语教学课程和诊所课程的建设和经费支持力度。法学专业培养方案设置独立的研讨类和案例类课程组,要求每位学生限选一定学分,其他专业鼓励开设研讨类课程和案例类课程。

  八、改进教学方法,更新教学手段

  教师应以现代教育教学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先进的教育教学思想、理念、方法和技术,在教学活动中应充分重视学生的主体性,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积极探索有利于加强学生自学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教学方法,如启发式、讨论式、研究式等。

  学校加强校园网、电子图书馆、多媒体教室等数字化教学环境的建设,为现代信息技术在本科教学中的应用创造条件。各专业开设的必修课程,使用多媒体授课的课时比例应达到30%以上。近5年内,在全校适合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的必修课中保证50%采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

  九、加强外语教学,提高学生国际竞争力

  学校通过大学外语教学改革、引进外籍教师等形式,强化学生外语应用能力尤其是听说能力,不断提高学生国际交流与合作能力。采取鼓励措施,加强双语课程建设。暂不具备直接用外语讲授条件的课程,可先实行外语教材、中文授课,或者用外语讲授部分章节,分步到位。

  法学、经济学、国际商务、国际政治学等专业应当高度重视双语课程建设,其中法学专业双语课程门数应当达到专业课总门数的10%以上,其他专业均应开设双语课程。

  十、加强教材建设,确保高质量教材进课堂

  学校制定切实可行的教材建设规划,将精品教材作为教材建设的主要目标。建立科学有效的教材建设激励机制和评价机制,以及教材编写队伍的遴选机制。制定科学的教材编写规范,确保编写质量。建立严格教材选用制度,确保高质量教材进课堂。校内各专业特别是国际通用性、可比性强的学科和专业课程,要适时引进国外先进的、能反映学科发展前沿的原版教材。所有专业课均应编写教学大纲,作为贯彻人才培养方案、体现课程结构和教学安排的纲领性文件。

  学校将精品教材认定为科研成果,并按等级给予负责人和参与教师相应的奖励。法学专业要充分发挥师资优势,力争三年内建设一套在全国有重大影响的精品教材。

  学校采取积极措施,鼓励教师申报国家级“十一五”规划教材选题、省部级优秀教材。

  十一、加强实践教学,提高学生实践能力

  学校制定合理的实践教学方案,切实加强实验、社会实践、学年论文、专业实习、毕业论文等教学环节,完善实践教学体系。进一步加强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支持以学院为主体建设基地,2007年要建成实践教学基地300个,实现本科生全部集中实习的目标。加强校内实践教学基地建设,采取措施,鼓励开展诊所式教学、模拟法庭、模拟仲裁庭等校内实践教学形式。学校制定实践教学质量标准,完善实践教学管理制度,鼓励专业教师从事实践教学与指导工作,确保实践教学质量。

  学校大力加强实验室建设,切实加强实验教学,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科学研究和创新活动。改革实验室体制,合理布局实验室,成立院级实验中心。各类实验室要加强统筹建设和科学管理,所有实验室都向学生开放,实现资源共享,提高使用效率。重视实验大纲和实验内容的更新改革,鼓励利用多媒体技术手段进行实验讲解和演示,认真进行实验教学质量监控。

  学校进一步加强本科生毕业论文(毕业设计)的规范管理和质量控制,每年进行应届本科毕业生优秀论文评选表彰工作。

  十二、推动研究性教学,提高学生创新能力

  学校和全体教师要转变教育教学观念,积极推动研究性教学,制定政策,采取措施,鼓励和引导学生了解多种学术观点并开展讨论、追踪本学科领域最新进展,鼓励、引导和培养、提高学生自主性学习和研究性学习。学校建立学生创新激励机制,设立学生创新基金,鼓励学生通过参与教师科研项目或者自主确定选题,进行初步的探索性研究工作。

  学校开设开发学生创造能力的课程,如创造思维训练、创造思维技法、创造原理等创造教育的理论课程以及创造技能等实践课程。

  继续开展一年一度的“大学生科技节”活动,鼓励大学生开展科学研究和科学创造。大力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实施创新学分制。对大学生在国家级、省级、校级各类竞赛中取得优秀成绩,或者取得发明、专利、发表优秀论文、优秀设计以及取得其他突出成果者,经专家评定,可以授予相应的创新学分,可以免修相应课程。

  学校设立学生创新基金20万元,支持学生协同或者独立开展创新研究活动,在实践中锻炼提高创新能力。对在创新实践中表现突出者,学校给予重奖并授予相应的荣誉称号。

  十三、加强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加强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切实加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构建具有我校特色的素质教育体系,各门课程、各教学环节都要贯彻素质教育的思想。努力开设传承人类文明的、内容丰富的系列素质教育课程,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政治、文化、艺术等素质教育活动。加强素质教育基地建设,切实加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伦理道德教育、公民道德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积极开辟第二课堂,注重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的有机结合,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学校3年内建设30个校外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并统筹规划和建设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充分发挥基地育人作用。

  十四、加强教育教学研究,提高教学研究整体水平

  学校高度重视教育教学研究工作,制定和完善加强教学研究的各项制度,加大教学改革与研究项目的投入力度和资助范围,激励教师和教学管理人员从事教学研究。通过对办学理念、专业特色、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以及考试方法等的研究与改革,培育优秀的教学成果,提升学校教学研究的整体水平。

  学校每两年评选一次优秀教学研究成果奖。加大对优秀教学成果的奖励力度,对获国家和省部级优秀教学研究成果奖者,给予对等奖励。

  每位教师及教学管理人员都应积极进行教学研究,每年至少应撰写教育教学论文1篇。学校建立一年一次的优秀教育教学研究论文奖励制度。学校将公布教育教学研究类权威期刊、核心期刊目录,凡发表在此类权威期刊和核心期刊的教学研究论文,学校每年年终按级别予以奖励。

  十五、加强学风建设,培育积极向上的育人环境

  学校加强具有政法特色和时代特征的校园文化建设,通过丰富多彩的教育教学活动和校园文化活动,加强对学生的法制教育、诚信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不断强化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意识,培养学生诚实守信、勇于探索、自强不息的精神,培育严谨求实的治学风气。学校采取积极措施,增强学生参与教学管理的积极性,不断强化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意识。学校坚持依法治校,加强考试管理,改革考试内容与方式,严格考试制度,严肃考试纪律,提高考试信度、效度和区分度,排除社会不良风气的干扰,努力形成良好的育人环境。

  十六、强化教学管理,提高服务水平

  学校完善教学管理体制,加强教学管理队伍建设,提高教学管理效率与服务水平。落实校、院二级教学管理体制,明确校、院教学管理的职责与权限,优化管理机制。坚持服务是高校管理的价值追求的主流意识。健全和完善各项教学工作规章制度,强化教学质量责任制,规范教学管理人员的岗位职责,促使管理人员把主要精力投入管理和服务工作,不断提高教学管理和服务水平。

  学校在有关教学工作及教学管理的重大决策中,要充分发挥各级教学指导委员会、教师代表大会和学生代表大会的作用,实施民主决策、科学管理。

  校、院建立相对稳定的高素质的教学管理队伍,严格岗位资格标准,加强岗位培训,完善岗位考核制度,不断增强管理人员的服务意识,提高业务素质和管理水平。

  十七、构建完善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

  提高教学质量是学校的永恒主题,学校要积极推进“质量工程”建设,构建完善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制订《中国政法大学本科教学质量保障典》,完善教学各个环节的质量标准,加强教学质量评估,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学校建立长效的教学评估机制。坚持“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以评促管,评建结合,重在建设”的方针,逐步构建科学完善的校内教学评估指标体系,形成长效的评估机制,实现本科教学的自我约束、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不断提高教学、管理与服务水平,保证教学质量。